226 紧锣密鼓的忙活-《大宋八百年》
第(2/3)页
再将这支部落里的青壮组织起来加入军队,你看,东西你们拿了,这个兵你们也当了,几乎就将这一个部族绑到了战车上,至于会不会蒙元大军秋后算帐,那就不重要了,就算是被蒙古大军灭了,那更好,毫无疑问又增加了双方的仇恨。
将平民推到前面又挡枪子又能挑起双方的仇恨,这种办法极有效果,在这混乱的年月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得清楚的,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
大军一路转战,不时的还会派出一支部队反回五星城附近,到这里来获得更多的军事物资,热兵器没有装备他们,冷兵器还有铁甲要多少给多少,这种东西在八星城的军工业看来,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若是全力赶工的话,每天出产的刀具都在数万把之多,箭支更是数不胜数了,何况只需要供应箭头就可以了。
这支十万大军在蒙元的腹心地带闹腾了起来,以疯狂的速度在发展着,右是放任不管的话,绝对可以在一年之内扩张到二十万以上,让蒙元焦头烂额,数线做战,疲于奔命。
现在蒙元根本就无力对自治区发动反攻,几乎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对内清理与安抚上了,如此一来,也给了自治区一个平静发展的空间。
长江航道终于被打通了,大量的船只运送着货物沿江而下,经过经济发达的地区,直接就可以将大量的货物批发出去,而在出海口处,自治区也建起的远洋船只建造厂也进行了船只的建造,甚至还用买来的十余艘海船,招聘的水手先进行了试探性的船行,熟悉海上航道,改造船只,培养水手等。
自治区改造的船只使用了软帆和纵帆,稍加训练,在有经验的水手控制下,逆风甚至都可以取得动力航行,但是软帆的成本更大,也只有自治区才可以织制出如此厚重的面料来,多以棉麻为材料,还要经过强化处理,这些帆同样对外销售,只不过价格之上,让人望而却步,也只有自治区才能装备得起。
现在自治区的海上商队主要是跑两条两条航道,***和南洋,朝鲜那地方一般人跑不动,那地方在蒙元的控制之下。
对***出口的多数都是书籍,自治区的造纸厂和印刷厂印刷了大量的书籍,不过出口的书籍多数都是诗经子集之类的书籍,技术类的书籍是一本都没有,如今也只有自治区相对成熟的金属制活字印刷术才能够成批成批的印刷低成本的书籍,包括现在大宋使用的书籍,六成以上都出自自治区,就连一些皇帝大内的厚重的孤本,自治区都承印了不少,着实赚翻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技术类的书籍流传到***,都被当做传家之宝一样小心的珍藏着,而自治区大量的经史典籍流入***,使得***的学风一下子就变得浓重了起来。
大宋虽然军事力量不咋地,但是在经济和文化上,绝对是当世首曲一指,也是唯一一个以经济和文化征服了***的朝代,唯一的一个,大宋船只前往***,还未靠岸,岸边的***人跪拜迎接,甚至是痛哭流涕,特别是自治区的商船,现在只要一报大宋西北自治区的名头,绝对可以成为***任何势力的坐上之宾,他们认为是自治区的商队给他们带来了文明之光。
而且在这个时代,也有不少的***人会把自家的女子送到大宋来,甚至主动倒贴,为的就是从大宋改良一下他们的人种,这年头的***人真的就是小***。
***的航线很是顺利,多以文化输出为主,也使得自治区的商队很是超然,送来书籍,带回稻米、白银等***有限的可交易资源,而且还比别人的收价更低一些。
另一条航线就跑南洋了,南洋华人居住历史由来以久,最早甚至都可以追溯先秦时期,在南洋,华人遍布,只不过一直都没有形成有效的整合和势力。
这一次商队前往南洋,一是为了交易货品,二也是为了探路,安全部一局也派出数量不少的特工去了解当地的情况。
商队要交易的货品主要是以蔗糖和橡胶为主,南洋因为气候原因,一直都是产糖大户,而橡胶,现在还没有得到应用,橡胶的应用还极为原始的,原始的橡胶液向嘴上一浸可以当鞋子穿,不过却很脆弱,现在根本就无人发现橡胶存在的价值。
商队的消息很快就反馈了回来,***那边没什么好说的,大量的文化书籍的堆砌之下,让自治区又赚了钱又赚了名声,一举多得,而在南洋那里,也得到了初步的消息,华人多聚居于沿海地带,在那里,仍然有着大量空白地带,只有一些野蛮的土人居住。
这个消息让孙阳很是满意,南洋之地,势在必得,那里实在是太重要了,物产也太丰饶了一点,哪怕是一天啥也不干,只要有手有脚都饿不死。
垦荒团开始组建,主要是采用志愿者,而且还是仅针对于新附军俘虏进行招募,只要愿意加入到南洋垦荒团进行为期两年的垦荒,回来之后,按着自治区的平均工薪水平进行补发两年工薪,成为自治区正式居民。
只要两年的时间就可以脱离俘虏的身份,可比在这大规模的俘虏团里熬名额,挣表现容易得多了,一时之间,应者如云,就连那些已经能讲流利汉话的其它种族的俘虏都***了起来,但是***无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