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四十三章 兵临城下,不甘困守绝地反击-《难择路》


    第(3/3)页

    守备团步骑配合这种惊人的杀敌数目,在目前来说,是天下独一份。其他各国兵马只有羡慕的份,根本学不来。

    天下其他兵马作战,就根本不是定北守备团这种模式。

    比如平明国朱禄臣征伐其他割据枭雄时,双方数万兵马,往往先要对峙一个月乃至数月之久。这期间,双方各自想办法突袭,劫营,夜袭,攻击对方粮道,等等手段来来回回不停折腾。

    这种对峙折腾时间长短取决于双方各种计谋是否奏效,直到一方觉着自己有把握获胜,最后起决战。

    而且这决战即便开打,也经常是旷日持久,最短的也要打几天,长的打上几个月也不是没有。

    平明国步卒当然也有战阵,但他们那种战阵,只是稍加演练,步卒能知道自己所站的位置,不会站错,就算练成。远不如守备团步阵训练严格。

    而且这种步阵,只能原地列阵,根本无法移动,往前走几步就会散开,不得不重新列阵。所以在战场上,往往会看到这么一种场面,交战双方加起来十余万大军,延绵数里。战前双方也算阵势齐整,可进军时,每走几步,就不得不停下重新列阵。

    二三百步的路程,双方步卒从对峙到走到一起能够短兵相接,往往就要花费一个多时辰。没办法,领兵将领必须走几步就重新列阵一次,不然等阵型彻底散了,几万大军乱成一团,就再也列不齐阵势。等交战时,对方阵型“齐整”,己方阵势散乱。战阵上兵卒本就紧张,这一乱,更加慌张,往往就会导致大溃败败。

    这种兵马交战起来,互相之间的杀伤就可想而知。而且短兵相接之后,基本打过一阵,交战双方就再也维持不住各自的阵势,变成一团团的乱战。

    此时交战双方步卒已经失去统一的号令,完全各自为战。你一刀我一枪的,就跟李得一庄里老百姓干旱时节抢水互相殴斗差不多少,杀伤效率自然底下的惊人。

    有时候交战双方十余万兵马打上一天,往往才死几千个。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如果一方攻势过猛,在较短时间内比如一两个时辰,杀伤数千,造成对方伤亡达到一成左右。头几排最善战的兵卒死伤过重,往往就会引起后排兵卒大溃败。很多大胜仗,就是这么产生的。

    朱禄臣这一生打过很多十余万兵马参战的大仗,最后实际杀伤敌军过一万的屈指可数。

    由于杀伤不高,一方兵马溃败之后,只要有时间能够重新收拢溃败的兵马,不多时就能重新恢复过来。这就导致交战双方往往要经历数次大战,耗时数年,才能最终分出胜负,消灭一方。所以朱禄臣前后耗时十余年,才平定平周朝南面一地。

    其他两国兵马,差不多也是这个样子。

    三国之中,平唐国建国最早,底子最好。至今两代皇帝曾先后问策群臣,该如何击败突辽国。得到的答案全是这样:陛下需忍耐一时,养精蓄锐休养生息,积二十年之钱粮,养二十万精锐,方可与突辽国一战。

    然而定北守备团凭借恐怖而又高效的杀伤,可怕的作战效率,仅用数万精锐,在短短数年内就把不可一世的突辽国打得丢城失地,仓惶败退。也难怪天下三国现在皆畏守备团如虎。

    打退选锋骑后,定北守备团马不停蹄,继续修建冰堡,终于在十二月处,修建完成第五座冰堡。与此同时,守备团大营继续东移,终于离着统万城只剩下五百余里。

    突辽斥候快马急报大鞑扎,阿史那·豁耳尽管早在心里有所准备,可听到消息那一刻,依然忍不住浑身一颤。

    统万城内的十余万精锐骑兵遵循大鞑扎号令,开始昼夜备战。

    虽然范国师极力主张依城坚守,但阿史那·豁耳显然另有打算。长久以来,他一直在寻找办法攻破守备团的长枪军阵。前不久,他终于在投靠来的平周世家大族提醒下,琢磨出一种办法。

    为保守秘密,阿史那·豁耳一直在皇宫内的校场上秘密演练这种战法,还从未示于人前。这一次,他要真刀真枪拉上阵试一试,挫一挫守备团天下无敌的大名!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