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上古秘辛-《长生两千年》
第(2/3)页
孟子就曾经说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由此可见当时墨家学说的昌盛。
至可惜盛景不长,及至秦始皇兵出六国,一统天下。在咸阳颁布了焚书法令,号曰“挟书律”——“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这段法令的意思就是除秦国史官所记录的史册之外,其余诸侯国的史书一律焚毁,于是晋国史书《乘》、楚国史书《梼杌》不传。天下人只要不是博士官的,敢藏书的一律治罪。于是百家之说悉数断绝,就连儒家的《乐》也从此失传,《尚书》也争议极多。
端木赐一直认为,“挟书律”对中华文明之戕害,仅亚于五胡乱华和乾隆皇帝编修四库全书,秦始皇所有的过错累加到一起,也比不上这一件事的罪孽深重!
不过在这个世界上,文化终究是很有生命力的,尤其是华夏文明。秦帝国虽然逼迫甚急,欲摧毁百家,不过终究还是没能办到。秦帝国的灭亡,除了咸阳那帮人自己拼命作死之外,也少不了这些诸子百家们的极力推动。
秦帝国的官方主流学派是法家,可法家并不是唯一,除此之外还有儒家、墨家、兵家等等,很多,这些“在野党”们一手接着一手把秦帝国推向了深渊。
大泽乡的一场秋雨,阻断了一群役夫的路,然后他们就“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地“举大义”了,太史公司马迁在刻画这件事情的时候,把这件事情的性质定性为必然之下的偶然,意思就是说秦肯定是要亡的,但不一定就一定就要亡在大泽乡这群人的手里,没有大泽乡,也还会有小泽乡!
其实这就是太史公的错谬之处了,大泽乡的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也根本就不是什么巧合,这压根就是百家的诸子们一手策划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多么提气又霸气的话啊!帅气程度几乎可以名列“中国古代十大经典语录之一”了!这么响亮的口号,又怎么可能是陈胜、吴广那两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可以说出来的?反正据端木赐所知,这句话的原作者是来自墨家的一位大贤,听说还是墨子的直系后代……实际上在那个封建时代,也只有墨家的人才具有这种朴素的“平等”思想,毕竟他们也是主张通过“选举”来选拔君主的。
有了提纲性的指导语言之后,还需要做一些另外的准备工作,比如煽动人心之类的。古人是很迷信的,很相信所谓的天意。在陈胜、吴广决意起事的时候,就有人从鱼肚子里吃出了一张帛布,上面写着“陈胜王”!
然后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听见草丛里有狐鸣曰,“大楚兴,陈胜王!”
在第二天的时候,陈胜还去找了一个“卜者”,也就是算命的,让他来占卜这件事,大家都是演员嘛,所以得到的结果也自然不用多说,当然是大吉大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