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五章 普奥和谈-《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2/3)页

    靠近港口五公里以内全部都处于戒严状态。

    就是原本嘤军最信任的印人劳工都不能靠近港口。

    就连向军舰上面补充物资的活计都是有嘤军自己完成。

    嘤军的护卫舰被派到港口外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巡逻。

    突然,港口外传来了炮声。

    驻守在港口内海军远征舰队司令部,立即加派船只前去查看。

    一个小时后,消息传回了迈克尔·西摩爵士的耳中。

    海军上将迈克尔·西摩爵士是这支大白舰队的指挥官。

    这位将军在东方服役了几十年,对这里非常的了解。

    “报告将军阁下,我们发现了两艘复兴军的护卫舰,    不过对方跑得太快,我们没有追上。”一名负责情报的上校军官汇报道。

    “这些复兴军的鼻子很灵敏啊,    看样子我们的行踪还是泄露了。传令给舰队抓紧时间修整,我们南下去找他们算账。”

    西摩爵士身材瘦高,面目英俊,是个富有挑战性的清教徒,高高的鼻子给他的整个面目带来十足的贵族气,头发和胡须又像是个猎人。

    一双鹰眼在说话的时候似乎能够穿透人的心灵。

    “是,将军。刚才的行动,让我们发现我们的护卫舰在速度上已经跟复兴具的差不多。”

    “这是一个好消息,今后战舰的速度将是战斗力的重要指标。我们的蒸汽机应该已经能够赶上复兴军军海军蒸汽机的动力输出。海战的时候就不会在速度上吃亏了。”

    这只大白舰队几乎是完全按照复兴军海军的样子复制出来的。

    但是又要比复兴军海军的战舰更大,数量也更多。

    这也是西摩将军信心的来源。

    随着大嘤海军浮出水面,印度洋上决定两个大国国运的大海战即将打响。

    然而,此时的欧罗巴,所有人的视线都被普奥之间的兄弟对决所吸引。

    南北德意志之间集结的军队已经达到百万之多。

    为了表现出自己中立的态度,王韬最近半岛了巴黎居住。

    虽然,人在巴黎,但是王韬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战场上的局势。

    此时普奥开战已经将近两个月。复兴六年,1月25日,普军按命令向前开进。

    两路大军都因为并不知道奥军的具体位置而摸索前进,指挥又无法协调,因而在翻山越岭通过山隘时,行动颇为缓慢。

    此时,正在朝西北方向开进的奥军,如能利用普军行军困难之机,扼守山南各个隘口,本来是有把握将普军各个击破的。

    遗憾的是,贝奈德克将军不是高明的战略家,他白白地坐失了良机,致使普军顺利地通过了山地,进入到山南地区。

    1月26日,进到山南的普军易北河军团和第1军团,在伊塞尔河西侧与奥军阿尔贝耳特将军率领的2个军相遇。阿尔贝耳特不敢固守伊塞尔河,未经严重战斗即撤出该地区,主动朝东南方向退却。

    易北河军团抓住良机,乘胜追击。此时,普军第2军团还在翻山越岭,艰苦推进。

    同一天,贝奈德克率领的奥军主力,共6个军28万余人,已经到达易北河上游亚罗默希以西地带。

    他在那里观望等待,企图在普鲁士的两路大军之间选择一路,准备集中力量予以打击。

    次日,奥军主力一部与普军的第2军团相遇,结果被行军疲乏的普军打败。

    贝奈德克得知警戒部队遭到打击的消息,命令部队向西撤退,打算在波希米亚境内集中其全部兵力,然后选择二者之一进行打击。

    可是,撤退的后果只能是军心浮动,体力损耗。其西面此时正好也陷入困境。

    阿尔贝耳特在伊塞尔河失利后,追击的普军步步逼进;东线的普军第2军团在打败奥军警戒部队后,也步步跟进,咄咄逼人。

    这样,奥军顿时丧失了主动权,处在普军两路部队的夹击之中。

    1月30日,贝奈德克率奥军主力向东南退却,以逃避普军的钳形攻势。

    2月1日夜间,奥军到达易北河的上游河畔,位于凯尼格列茨与萨多瓦之间的高地上。

    贝奈德克眼见形势危急,决心在2月3日向南渡过易北河,经由帕尔杜比策向南方撤退,尔后再徐图抵御之策。

    然而,他还没有来得及南撤,决定性的萨多瓦会战便打响了。

    在当时的战况发展中,普军也显得相当混乱。各军团分别进攻,缺少协同配合,有的已经失去统一指挥,一时竟摸不清奥军撤退的方向。

    他们大都以为奥军必定向南撤退,经由帕尔杜比策回守维也纳。

    而实际上,奥军因为南翼被堵,只有向东开进。由于普军统帅部未能及时掌握情况,普军官兵因连续行军作战而疲惫不堪,加上第1、第2两个军团以及奥军一些部队互相混杂在一起,统帅部也就一时无法进行指挥和调整,以致未能组织有效的战术追击,使奥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厄运。

    萨多瓦会战中。普鲁士军队的武器大放异彩。
    第(2/3)页